近日,yl6809永利程晓莉团队在凋落物分解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tronger effect of litter quality than micro-organisms on leaf and root litter C and N loss at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stages following a subtropical land use change”为题在生态学权威期刊Functional Ecology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3999; JCR 1区, IF: 5.608)发表论文。yl6809永利博士后廖畅和博士生隆春艳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课题组长程晓莉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
植物能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并且通过凋落物分解返还碳和养分到土壤中,是连接地上和地下环境的纽带。凋落物分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碳氮循环,其分解过程主要受到凋落物类型,凋落物质量和微生物的调控。随着全球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上述因素也会随着改变,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探索不同阶段凋落物分解碳氮损失及其驱动因素,尤其是叶和根系的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综合理解叶和根系分解对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与机制。据此,本研究通过消除气候和土壤因素的影响,收集农田和灌丛的主要物种的凋落物叶和根系,在林地土壤中进行了为期2年的野外凋落物分解实验,评估凋落物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对不同类型凋落物叶和根在分解过程中碳氮损失的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凋落物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相对作用在叶和根分解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凋落物质量对碳氮损失的作用高于微生物,且微生物主要在分解前期起作用。具体来说,对碳损失而言,凋落物初始质量和分解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是影响凋落物叶碳损失的主要因素,而凋落物质量的变化是根系碳损失的主要因素。对氮损失来说,凋落物质量是影响凋落物叶和根系的主要因素,但初始凋落物质量对氮损失的影响主要在分解后期。微生物对分解过程中对碳氮损失的影响比较小,且主要是在分解前期阶段起作用。因此,在全球土地利用背景下,不同分解阶段的植物物种以及不同类型凋落物分解的碳氮损失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评价其在植物-土壤反馈中的作用应予以综合考虑。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30069)和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B(XDB15010200)的资助。